靠天吃飯、技術落后、效益低下、收入不高——傳統農業給人留下了這樣的印象。如今,這種狀況在我市農村正悄然發生著變化:道路旁,一棟棟高標準日光溫室“破土而出”、成方連片;溫室內,菜農育苗、嫁接、移栽,個個儼然成了技術熟練的“土專家”;日光溫室建設工地上,打夯聲、機器轟鳴聲交織在一起,一派如火如荼的繁忙景象……近日,記者在我市農村采訪時,到處都能感受到農民們發展高效設施農業的熱情,而一個個高標準的設施蔬菜種植基地也讓農民們的腰包一天天鼓了起來。 轉變方式 “轉”出一條新思路 土地貧瘠、十年九旱造成了我市農業長期以來靠天吃飯的局面,傳統農業效益低下、農民增收緩慢一直成為制約我市農業快速發展的瓶頸。大同農業要想發展,就必須走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之路,走從低效農業向高效農業轉變之路,走市場化的路子,走優質、高產、高效的路子。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思路確定后,各縣區根據各自不同的氣候、水土條件及地理位置,立足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結合農業產業布局規劃,重點建設了一批精品蔬菜基地,打造了一批設施農業精品示范園區,帶動了全市設施農業的大發展。目前,全市已建成千畝以上的設施農業示范園5個,500畝以上的8個,200畝以上的14個,100畝以上的62個。 “十一五”期間,我市設施農業由1萬畝發展到8萬多畝,實現了跨越發展,特別是2009年,全市新建各類溫棚1.4萬棟,比過去10年建設的總數還多;2010年,全市新建各類溫棚2.85萬棟;今年,全市要新建各類溫棚2萬棟;“十二五”期間,全市力爭每年按3萬棟的速度推進,到2015年底達到20萬棟,面積達到30萬畝。 政策扶持 “扶”起一個新產業 設施農業一次性投資大,資金回收周期長,而農民手中資金短缺則是設施農業發展面臨的一大難題。我市在設施農業發展中多元化、多渠道籌集資金,逐步建立了以政府扶持為導向,以信貸資金和農民自籌為主體,以社會力量為補充的投入體系。市政府出臺了《關于扶持發展種植業富民經濟小區的意見》,并連續4年補貼扶持發展設施農業資金近500萬元;2009年,市政府在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拿出2000萬元對發展設施農業進行補貼;2010年又拿出3000萬元對規模設施農業進行補貼獎勵,并出臺了《大同市加快設施農業發展的意見》;今年,市政府將拿出4500萬元用于扶持設施農業園區建設。 在市政府扶持政策的大力推動下,各縣區也相繼出臺了具體的相關扶持政策。靈丘縣每建1棟溫室縣財政補貼1萬元,縣財政貼息信用社貸款2萬元;天鎮縣對建棚貸款給予2年的貼息;陽高縣財政每年籌資50多萬元,為全縣移動大棚戶統一參保,讓農民大膽種植,放心發展。同時,各級政府積極協調農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門,支持農民建棚貸款。天鎮縣每建1棟日光溫室,政府協調貸款4萬元;陽高縣每建1棟日光溫室協調貸款5萬元。 近年來,我市各級政府緊緊抓住煤炭資源整合的有利時機,積極鼓勵引導煤炭和其他企業轉型發展,投資建設設施農業。左云縣積極協調京奧公司、蓬勃公司等8個投資主體,計劃投資1億元,扶持該縣興隆溝村、丁村、范家寺村建設設施溫棚1000棟。大同縣引進榮泰公司、浩源公司等社會資金,投資設施園區建設,進一步完善了“公司+基地+農戶”的運行模式。 科技支撐 “撐”出一片新天地 隨著設施農業的快速發展,廣大農民對種植技術的需求越來越大。針對這一實際,全市各級農業部門組織科技人員下鄉開展集中技術培訓,每年培訓農民達5萬多人次。各縣區采取多種方式,不斷加強技術培訓指導,千方百計提高種植效益。靈丘縣聘請中科院和河北農大的專家教授,陽高縣聘請山東壽光的農民專家,大同縣聘請市農委的蔬菜專家……這些專家教授常年為農民進行技術指導,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種植水平。一些縣區還成立了蔬菜產業技術服務隊,組織當地的蔬菜種植大戶、科技帶頭人等“土專家”,進棚入戶為農民進行現場技術指導。各縣區充分利用電視、報紙、網絡等,大力宣傳設施農業先進典型,及時發布農產品市場供求信息。幾年來,全市累計引進蔬菜新品種136個,推廣新技術128項。 為解決農民一家一戶發展設施農業力量薄弱、技術落后等問題,各縣區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不斷提高種植技術,壯大營銷經紀人隊伍,擴大市場份額。截至目前,全市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600多個、農民經紀人2600多人,其中經營設施蔬菜的合作社有500多個。廣靈縣的菌業合作社已發展到50多家,去年帶動農戶4600多戶,戶均實現增收7600元。陽高縣利農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2100戶農民有組織地進入市場,實現了產、供、銷一體化,年實現蔬菜銷售2萬噸。 |